手足口病防治
2013-7-15 17:20:28 点击:
手足口病防治知识
1. 什么是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之一,多发生于6岁以下的婴幼儿,可引起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溃疡,个别患者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致命性并发症。在国外1957年已有报导,我国于1981年始见于上海。20多种肠道病毒均可引起手足口病。
2.流行史
手足口病是全球性传染病,世界大部分地区均有此病流行。加拿大在1957年首次报告此病,此后该病在欧洲及美洲等国家流行。
20世纪90年代后期,手足口病开始肆虐东亚地区。1997年以来,手足口病在马来西亚、台湾、新加坡等地大规模爆发流行,而且并发中枢神经系统症状而导致死亡病例增多,引起世界各国关注和警惕。1997年4?8月马来西亚共发生2628例,仅4~6月间就死亡2 9例。
1998年在我国台湾省发生手足口病流行,共监测到129106例病例,重症病人405例,死亡78例,大多为5岁以下的儿童,并发症包括脑炎、无菌性脑膜炎、肺水肿或肺出血、急性软瘫和心肌炎。
我国自1981年在上海始见本病,以后北京、河北、天津、福建、吉林、山东、湖北、西宁、广东等十几个省市均有报导。
1983年厦门市曾发生手足口病流行,同年天津也发生7000余病例。此后,宁夏、天津等多个省份发生本病的流行。今年10月,山东省的多个市及广东省中医药大学幼儿园均发生手足口病爆发。
3.什么是手足口病的传染源?
患者、隐性感染者和无症状带毒者为该病的主要传染源。流行期间,患者是主要传染源。
4.手足口病是通过什么途径传播的?
主要是通过幼儿间的密切接触进行传播。患儿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 可通过空气飞沫传播。唾液、疱疹液、粪便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内衣等,通过日常接触传播,亦可经口传播。被病毒污染的水源,也可经口感染,并常造成流行。医院门诊交叉感染和口腔器械消毒不严也可造成传播。
5.什么样的人容易感染手足口病?
人群对肠道病毒普遍易感,受感染后可获得免疫力,各年龄组均可感染发病,但年长儿及成人大多已通过隐性感染获得相应的抗体,因此,手足口病的患者主要为学龄前儿童,尤以≤3岁年龄组发病率最高,4岁以内占发病数85%?9 5%。
6.什么季节容易发生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四季均可发病,但冬季的发病较为少见,以夏秋季多见。
7.本病的流行方式是什么?
本病常呈爆发流行。该病流行期间,幼儿园和托儿所易发生集体感染。家庭也可出现病例集聚现象。此病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复杂,流行强度大,传播快,在短时间内即可造成大范围流行。
8.发生手足口病的患儿有什么表现?
幼儿感染肠道病毒后,往往经过2?7 天的潜伏期,突然起病。约半数病人于发病前1、2 天或发病的同时有发热,多在38℃左右。然后在手、足、口、臀四个部位出现皮疹或疱疹。
本病的预后较好,多数患儿于一周内可痊愈。肠道病毒偶尔也会侵犯心、脑、肾等重要器官,严重的可导致患儿死亡。
9.该如何治疗手足口病?
象所有的病毒性疾病一样,本病至今尚无特效的治疗方法。临床上主要以对症治疗为主。如降温、使用一些外用药促进疱疹愈合或止痛剂减轻患儿口腔疼痛等。有继发感染者方考虑使用抗生素。
10.若托幼机构发生有本病的流行,该采取什么措施?
首先要做好疫情报告工作。一旦发现本园幼儿中有多人发生本病,应立刻向当地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以便尽早采取预防措施,防止该病进一步蔓延和扩散。
第二,要求所有患儿回家隔离治疗,待体温恢复正常、皮疹消退或疱疹已结干痂、口腔溃疡愈合后方可返园。
第三,托幼等单位做好晨检,发现疑似病人,及时隔离治疗。
第四,开展消毒工作。对被污染的日常用品、玩具、食具等应消毒处理,衣物置阳光下暴晒,室内保持通风换气。
第五,在手足口病流行时,托幼机构应做好环境卫生、食品卫生和幼儿个人卫生。教育幼儿饭前便后要洗手,预防病从口入。
第六,教育家长尽量少让孩子到拥挤公共场所,减少被感染机会。还要注意婴幼儿的营养、休息,避免日光曝晒,防止过度疲劳,降低机体抵抗力。
第七,医院应加强预诊,设立专门诊室,严防交叉感染。
此外,可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如板兰根、大青叶、银花、贯众等具有清热解毒效果的中草药。
11.手足口病和口蹄疫是一回事吗?
手足口病与口蹄疫是截然不同的两种传染病
首先病原体不同。口蹄疫的病原体为口蹄疫病毒,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感染所引起的。其次,传染源不同。患有口蹄疫的偶蹄类动物如牛、羊、猪、鹿、骆驼等是人患口蹄疫的传染源,而手足口病的传染源是患者和肠道携带病毒的人。第三,传播途径不同。口蹄疫是通过接触病畜口腔、蹄冠部的溃疡烂瘢,经皮肤黏膜感染的;偶尔也有食用了病毒污染而又未加热(巴氏消毒)的奶感染的。因此,人患口蹄疫是极为散在发生的。而手足口病是由于接触病人,通过日常生活用品、食具、玩具的污染经口感染,也可通过呼吸道传播。因此,可出现不同规模的流行。第四,发病人群不同。患口蹄疫的主要为畜牧民或实验室工作人员,而手足口病主要发生在6岁以下幼儿。第五,症状不同。口蹄疫、手足口病虽患病部位均在口腔、手指间、足趾端,有相似之处,但口蹄疫起病后主要表现为发热等全身中毒症状和局部疱疹损害两大特征。手足口病大多无热或低热,仅有呼吸道感染和口腔黏膜疱疹及手指、足部和臀部丘疹。
1. 什么是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之一,多发生于6岁以下的婴幼儿,可引起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溃疡,个别患者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致命性并发症。在国外1957年已有报导,我国于1981年始见于上海。20多种肠道病毒均可引起手足口病。
2.流行史
手足口病是全球性传染病,世界大部分地区均有此病流行。加拿大在1957年首次报告此病,此后该病在欧洲及美洲等国家流行。
20世纪90年代后期,手足口病开始肆虐东亚地区。1997年以来,手足口病在马来西亚、台湾、新加坡等地大规模爆发流行,而且并发中枢神经系统症状而导致死亡病例增多,引起世界各国关注和警惕。1997年4?8月马来西亚共发生2628例,仅4~6月间就死亡2 9例。
1998年在我国台湾省发生手足口病流行,共监测到129106例病例,重症病人405例,死亡78例,大多为5岁以下的儿童,并发症包括脑炎、无菌性脑膜炎、肺水肿或肺出血、急性软瘫和心肌炎。
我国自1981年在上海始见本病,以后北京、河北、天津、福建、吉林、山东、湖北、西宁、广东等十几个省市均有报导。
1983年厦门市曾发生手足口病流行,同年天津也发生7000余病例。此后,宁夏、天津等多个省份发生本病的流行。今年10月,山东省的多个市及广东省中医药大学幼儿园均发生手足口病爆发。
3.什么是手足口病的传染源?
患者、隐性感染者和无症状带毒者为该病的主要传染源。流行期间,患者是主要传染源。
4.手足口病是通过什么途径传播的?
主要是通过幼儿间的密切接触进行传播。患儿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 可通过空气飞沫传播。唾液、疱疹液、粪便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内衣等,通过日常接触传播,亦可经口传播。被病毒污染的水源,也可经口感染,并常造成流行。医院门诊交叉感染和口腔器械消毒不严也可造成传播。
5.什么样的人容易感染手足口病?
人群对肠道病毒普遍易感,受感染后可获得免疫力,各年龄组均可感染发病,但年长儿及成人大多已通过隐性感染获得相应的抗体,因此,手足口病的患者主要为学龄前儿童,尤以≤3岁年龄组发病率最高,4岁以内占发病数85%?9 5%。
6.什么季节容易发生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四季均可发病,但冬季的发病较为少见,以夏秋季多见。
7.本病的流行方式是什么?
本病常呈爆发流行。该病流行期间,幼儿园和托儿所易发生集体感染。家庭也可出现病例集聚现象。此病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复杂,流行强度大,传播快,在短时间内即可造成大范围流行。
8.发生手足口病的患儿有什么表现?
幼儿感染肠道病毒后,往往经过2?7 天的潜伏期,突然起病。约半数病人于发病前1、2 天或发病的同时有发热,多在38℃左右。然后在手、足、口、臀四个部位出现皮疹或疱疹。
本病的预后较好,多数患儿于一周内可痊愈。肠道病毒偶尔也会侵犯心、脑、肾等重要器官,严重的可导致患儿死亡。
9.该如何治疗手足口病?
象所有的病毒性疾病一样,本病至今尚无特效的治疗方法。临床上主要以对症治疗为主。如降温、使用一些外用药促进疱疹愈合或止痛剂减轻患儿口腔疼痛等。有继发感染者方考虑使用抗生素。
10.若托幼机构发生有本病的流行,该采取什么措施?
首先要做好疫情报告工作。一旦发现本园幼儿中有多人发生本病,应立刻向当地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以便尽早采取预防措施,防止该病进一步蔓延和扩散。
第二,要求所有患儿回家隔离治疗,待体温恢复正常、皮疹消退或疱疹已结干痂、口腔溃疡愈合后方可返园。
第三,托幼等单位做好晨检,发现疑似病人,及时隔离治疗。
第四,开展消毒工作。对被污染的日常用品、玩具、食具等应消毒处理,衣物置阳光下暴晒,室内保持通风换气。
第五,在手足口病流行时,托幼机构应做好环境卫生、食品卫生和幼儿个人卫生。教育幼儿饭前便后要洗手,预防病从口入。
第六,教育家长尽量少让孩子到拥挤公共场所,减少被感染机会。还要注意婴幼儿的营养、休息,避免日光曝晒,防止过度疲劳,降低机体抵抗力。
第七,医院应加强预诊,设立专门诊室,严防交叉感染。
此外,可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如板兰根、大青叶、银花、贯众等具有清热解毒效果的中草药。
11.手足口病和口蹄疫是一回事吗?
手足口病与口蹄疫是截然不同的两种传染病
首先病原体不同。口蹄疫的病原体为口蹄疫病毒,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感染所引起的。其次,传染源不同。患有口蹄疫的偶蹄类动物如牛、羊、猪、鹿、骆驼等是人患口蹄疫的传染源,而手足口病的传染源是患者和肠道携带病毒的人。第三,传播途径不同。口蹄疫是通过接触病畜口腔、蹄冠部的溃疡烂瘢,经皮肤黏膜感染的;偶尔也有食用了病毒污染而又未加热(巴氏消毒)的奶感染的。因此,人患口蹄疫是极为散在发生的。而手足口病是由于接触病人,通过日常生活用品、食具、玩具的污染经口感染,也可通过呼吸道传播。因此,可出现不同规模的流行。第四,发病人群不同。患口蹄疫的主要为畜牧民或实验室工作人员,而手足口病主要发生在6岁以下幼儿。第五,症状不同。口蹄疫、手足口病虽患病部位均在口腔、手指间、足趾端,有相似之处,但口蹄疫起病后主要表现为发热等全身中毒症状和局部疱疹损害两大特征。手足口病大多无热或低热,仅有呼吸道感染和口腔黏膜疱疹及手指、足部和臀部丘疹。
- 上一篇:H7N9禽流感科普知识问答 2013/7/15
- 下一篇:流行性脑膜炎 2013/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