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地露营“躺平”——自然舒适背后,需警惕蜱虫“隐形威胁”
紧张的学习、工作之余,去公园或者野外的草坪上露营是人们休闲、放松的不二之选。然而,“躺平”在草地上享受松弛舒适的阳光、蓝天和泥土气息的同时,还需警惕一种潜藏在绿茵中的"隐形杀手"——蜱虫。
蜱虫是一种珠形纲体外寄生虫,通常生活在草丛、灌木或树木茂盛的地方,通过感知动物和人体温度、二氧化碳和体味精准定位宿主。一旦接触人和动物皮肤,蜱虫可以用带倒钩的螯枝刺破皮肤,将口器深深扎入皮下进行吸血,同时分泌麻醉物质,让人难以察觉。
蜱虫的一生需要经历卵、幼虫、若虫和成虫四个阶段,幼虫吸血后发育为若虫,若虫吸血后发育为成虫,而成虫也要吸血后才可产卵,所以吸血是蜱虫一生孜孜不倦的追求(除极少数种外)。蜱虫还是一种非常聪明的生物,它会对宿主的寄生部位进行选择,一般会在皮肤较薄、不易被触碰到的部位寄生,如人和动物的颈部、耳后、腋窝、腰腹部、腿内侧以及动物趾间等。
蜱虫叮咬可不止吸点血那么简单,叮咬不仅可引起局部充血、水肿、继发性感染等症状,更加危险的是,蜱虫简直是“行走的病原体库”。据统计,蜱虫可携带83种病毒、32种细菌和20多种寄生虫,可传播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森林脑炎、莱姆病、巴贝虫病等多种人兽共患病,其中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致死率高达10%-30%。近年来,河南、湖北、山东、安徽等省份相继发现并报道了蜱虫感染病例,少数重症患者因感染引起多器官衰竭而死亡。
相比于深山老林,城市绿地的生态特性为蜱虫生长提供了更加理想的生存环境。
① 丰富的宿主来源:草坪可吸引鸟类、流浪猫狗等动物,为蜱虫提供多种天然宿主,而人类和宠物活动频繁,大大增加了蜱虫与宿主的接触机会,提升叮咬概率。
② 适宜的湿度:定期灌溉的草坪湿度更符合蜱虫生存需求。
③适合“寻猎”的植被结构:蜱虫需要爬到草叶、灌木枝叶的顶端来“守株待兔”,草坪边缘或内部的稍高植被正好为它们提供了攀附和等待宿主经过的理想位置。
蜱虫叮咬多发生于春夏季(4-10月),因南方湿热的气候,蜱虫活跃期相对比北方更长。市民享受美妙的草坪时光的同时,建议采取以下防护措施:
事前预防:穿着紧口、浅色、光滑的长袖衣裤,不穿凉鞋,减少皮肤暴露;避免在草丛深处久坐;使用含避蚊胺、氯菊酯等成分的驱虫剂喷洒脚踝、腰部等部位以及衣服和帐篷等露营装备。
事后检查:回家后及时洗澡,检查头皮、耳后、腋窝、腹股沟等隐蔽部位是否有蜱虫;检查衣物、背包等是否有蜱虫附着;宠物需同步检查。
3
应急处理:发现蜱虫切勿硬拔!可先将酒精或风油精滴在蜱虫头部,然后用尖头镊子贴近皮肤夹住蜱虫口器,垂直缓慢拔出;用碘伏消毒伤口,保存蜱虫尸体供疾控部门检测;若出现发热、皮疹等症状,立即就医并告知蜱虫叮咬史。

4.结语
蜱虫虽“可怕”,市民勿恐慌,防虫意识强,智慧来帮忙!在享受自然空间时,科学的自我保护才是与生态环境和谐共处的关键。下次踏足绿茵时,请多一份从容准备,让健康与舒适兼得!
- 上一篇:没有啦
- 下一篇:白蛉——潜伏的“微型吸血刺客” 2025/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