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Contact
搜索   Search
你的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行业新闻

发烧、喉咙“长泡泡”,疼的吃不下饭.....孩子可能是得了这种病→(不是手足口病)

发布时间:2025-7-24 9:58:32      浏览次数:

疱疹性咽峡炎(Herpangina)是儿童群体中较为常见的急性传染性疾病,由多种肠道病毒感染引起。该病起病急,传染性强,主要表现为口腔后部“火山喷发式”疱疹,多数患儿常伴有高热症状。


6岁以下儿童最容易受到肠道病毒感染而发病,成年人极少发病。该病虽来势汹汹,但本质属于自限性疾病,绝大多数患儿无需治疗可以自行恢复。但如果出现持续嗜睡或烦躁不安、肢体抖动、呼吸急促、心率增快、顽固性高热与脱水等症状时,提示病情可能已进展至重症阶段,需立即送医。


引起疱疹性咽峡炎的病毒是肠道病毒家族,主要是A组肠道病毒。肠道病毒是二十面体对称,直径约为30纳米球状颗粒,表面没有包膜覆盖。肠道病毒对高温和消毒剂都很敏感:在56℃加热30分钟或者使用含氯消毒剂均可以有效灭活。


疱疹性咽峡炎主要通过接触被病毒污染的分泌物或物品传播,具体传播途径包括粪-口途径、呼吸道飞沫、接触污染物品传播。


粪-口途径传播:病毒可随患儿粪便排出体外,且排毒期长达2-4周。若污染水源、食物或玩具,健康儿童接触后经口摄入,即可引发感染。


呼吸道飞沫传播:当患儿咳嗽、打喷嚏时,会释放含病毒的飞沫,若健康儿童在近距离范围内吸入这些飞沫,就可能被感染。


接触传播:直接接触患儿疱疹破溃后的分泌物,或间接接触被病毒污染的餐具、毛巾、门把手等,病毒可通过手接触口、眼、鼻等部位侵入。




疱疹性咽峡炎高发于6岁以下的儿童;该病全年均可以发病,流行高发期为夏季。患儿首发症状多为突发高热,体温迅速升至约39℃~41℃,持续1~4天;1~2天内咽峡部出现灰白色疱疹,周围红晕,后破溃成溃疡。婴幼儿因剧痛拒食、流涎、哭闹,可伴呕吐、头痛等症状;儿童多表现为吞咽困难,“刀片嗓”症状。


该病为自限性疾病,轻症一周左右自愈。极少患者会发展为重症,表现为持续性高热、呼吸急促、嗜睡、肢体抖动等症状。




疱疹性咽峡炎虽然传染性极强,但只要及时就医,有针对性地进行检查和治疗,同时注意合理饮食和环境卫生,患者的“咽喉火山”症状得以缓解,一周左右可痊愈。主要的护理措施包括以下几点:


居家不外出:患儿应居家至症状消失后1周,避免传染他人;口腔护理:大龄儿童每日用淡盐水漱口;婴幼儿可以用无菌棉签蘸取生理盐水擦拭口腔;


饮食调整:凉流质食物减轻疼痛(如酸奶、果泥、凉粥),避免热、硬、酸辣食物;


及时降温:患儿出现高热情况时应采取药物及物理降温方式进行及时退热。看护患儿的家庭成员要勤洗手,做好消毒工作。如出现重症信号应立即就医。





疱疹性咽峡炎虽然传染性极强,但只要及时就医,有针对性地进行检查和治疗,同时注意合理饮食和环境卫生,患者的“咽喉火山”症状得以缓解,一周左右可痊愈。主要的护理措施包括以下几点:


居家不外出:患儿应居家至症状消失后1周,避免传染他人;口腔护理:大龄儿童每日用淡盐水漱口;婴幼儿可以用无菌棉签蘸取生理盐水擦拭口腔;


饮食调整:凉流质食物减轻疼痛(如酸奶、果泥、凉粥),避免热、硬、酸辣食物;


及时降温:患儿出现高热情况时应采取药物及物理降温方式进行及时退热。看护患儿的家庭成员要勤洗手,做好消毒工作。如出现重症信号应立即就医。


文章转载自【中国疾控中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