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Contact
搜索   Search
你的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行业新闻

肾综合征出血热防治知识

发布时间:2016-1-8 11:53:40      浏览次数:
流行性出血热又称肾综合征出血热,是由流行性出血热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流行广,病情危急,病死率高,危害极大。世界上人类病毒性出血热共有13种,根据该病肾脏有无损害,分为有肾损及无肾损两大类,在我国主要为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 
    我省的出血热疫源地主要是以姬鼠型为主的混合型疫区。全省1963-1992年EHF报告发病率呈现波动式下降,总体上,全省出血热疫情基本稳定,但部分县(市)发病率较高 ;鼠类密度和带毒率居高不下;感染人群仍以青壮年为主;城镇居民和流动人口的发病比例逐年上升;加之,野外旅游人员增多,流动性加大,仍存在暴发流行的可能,必须进一步系统的开展流行性出血热监测和防制工作。 
    (一)诊断标准 
    1. 流行病学史 
    1.1 发病前2个月内有疫区旅居史。 
    1.2 发病前2个月内与鼠类或其排泄物(粪、尿)、分泌物等有直接或间接接触史或可疑接触史。 
    2. 临床表现 
    2.1 发热,可伴有乏力、恶心、呕吐、腹痛及腹泻等消化道症状。 
    2.2 充血、渗出和出血等毛细血管损害表现:如面潮红、颈潮红和胸部潮红(三红),酒醉貌,头痛、腰痛和眼眶痛(三痛),球结膜充血、水肿,批复出血点,重者可有腔道出血。 
    2.3 低血压休克。 
    2.4 肾脏损害:尿蛋白、镜下或肉眼血尿,尿中膜状物,少尿或多尿。 
    2.5 典型病程分为发热情、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和恢复期(五期经过)。 
    3. 实验室检测 
    3.1 血常规 
    发热期外周血白细胞数增高和血小板降低,出现异型淋巴细胞;血液浓缩(低血压休克期)或血液稀释(少尿期)。 
    3.2 尿常规 
    尿蛋白阳性,可出现镜下血尿、管型尿。可有肉眼血尿和尿中膜状物;尿沉渣中可发现巨大的融合细胞。 
    3.3 血肌酐、尿素氮升高。 
    3.4 血清特异性IgM 抗体阳性。 
    3.5 恢复期血清特异性IgG 抗体滴度比急性期有4 倍以上增高。 
    3.6 从患者标本中检出汉坦病毒RNA。 
    3.7 从患者标本中分离到汉坦病毒。 
    4. 病例分类 
    4.1 疑似病例:1.1和(或)1.2,同时具备2.1和(或)2.2者,且不支持其他发热性疾病诊断者。 
    4.2 临床诊断病例:疑似病例,同时具备2.3、2.4、2.5、3.1、3.2、3.3中至少一项者。 
    4.3 实验室确诊病例:临床诊断病例或疑似病例,同时具备3.4、3.5、3.6、3.7 中至少一项者。 
    5 鉴别诊断 
    本病应与发热性疾病、导致休克的疾病、肾脏损害疾病及出血性疾病等相鉴别。 
    (二)预防措施 
    1.人群预防:采取以灭鼠防鼠为主的综合性措施,对高发病区的多发人群及其他疫区的高危人群进行疫苗接种: 
    1.1健康教育:必须加强组织领导,进行广泛的宣传教育; 
    1.2灭鼠防鼠:在整治环境卫生,清除鼠类栖息活动场所的基础上开展以药物灭杀为主的灭鼠措施。一般在流行高峰前半个月进行; 
    1.3疫苗接种:对高发疫区的青壮年,特别是高危人群(10岁以上),应在流行前一个月内完成全程注射,于次年加强注射一针。 
    2.个体预防:尽量加强个人防护,防止接触传染。为此必须做到: 

    2.1整治环境卫生,投放毒饵,堵塞鼠洞,防止野鼠进家; 

2.2避免与鼠类及其排泄物(尿、粪)或分泌物(唾液)接触; 
    2.3不吃生冷特别是鼠类污染过的食物、水和饮料等; 
    2.4避免皮肤粘膜破损,如有破损,应用碘酒消毒处理。在清理脏乱杂物和废弃物(如稻草、玉米秸秆等)时,要带口罩、帽子和手套等。 
    (三)治疗原则: 
    1.发热期治疗:原则为抗病毒,抗渗出和抗出血。 
    2.低血压(休克)期治疗:以积极补充血容量为主,同时针对微循环障碍,酸中毒,心功能不全等,进行相应的治疗。力争血压尽快回升,于4小时达到稳定。 
    3.少尿期治疗:尿量在500ml/日以下为少尿。为便于早期治疗,可以平均每小时尿量<30ml为少尿,及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稳定体内环境,促进肾功能恢复,防止合并症。 
    4.多尿期治疗:少尿期后,若每日尿量增至500~2000ml,为少尿期向多尿期移行阶段,补液量可为尿量的三分之二(欠量补液),以免延长多尿期。要维持出入量及电解质平衡,补液以口服为主,食欲不佳者可静脉补液。 
    5.恢复期治疗:注意休息,加强营养和增加活动量,防止感冒等其他传染病的侵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