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门氏菌血清学特性
沙门氏菌属(Salmonella)是一大群寄生于人类和动物肠道内,生化反应和抗原构造相似的革兰氏阴性杆菌,有的专对人类致病,有的只对动物致病,也有对人和动物都致病,这些统称为沙门氏菌。
沙门氏菌目前已经发现1800种以上,按抗原成分可分为甲、乙、丙、丁、戊等基本菌型。其中与人类疾病有关的主要有甲组的副伤寒甲杆菌,乙组的副伤寒乙杆菌和鼠伤寒杆菌,丙组的副伤寒丙杆菌和猪霍乱杆菌,丁组的伤寒和肠炎杆菌。
此菌可引起禽伤寒、鸡白痢、猪霍乱、鼠伤寒沙门氏菌病、猪副伤寒、马流产沙门氏菌病等疾病。致病性最强的是猪霍乱沙门氏菌(Salmonella cholerae),其次是鼠伤寒沙门氏菌(Salmonella typhimurium)和肠炎沙门氏菌(Salmonella enteritidis)。[1]
感染沙门氏菌或食用被带菌者粪便污染的食品,可使人发生食物中毒。据统计在世界各国的种类细菌性食物中毒中,沙门氏菌引起的食物中毒常列榜首。[2]
血清学特性
沙门氏菌具有复杂的抗原结构,一般沙门氏菌具有菌体(O)抗原、鞭毛(H)抗原和表面抗原(荚膜或包膜抗原)三种抗原。
1)O抗原(菌体抗原)
存在于菌体表面,为脂多糖。能耐100℃达数小时,不被乙醇或0.1%石炭酸破坏。决定O型原特异性的是脂多糖中的多糖侧链部分,以1、2、3等阿拉伯数字表示。例如,乙型副伤寒杆菌有4、5、12三个;鼠伤寒杆菌有1、4、5、12四个;猪霍乱杆菌有6、7两个。其中有些O抗原是几种菌所共有,如4、5为乙型副伤寒杆菌和鼠伤寒杆菌共有,将具有共同O抗原沙门氏菌归为一组,这样可将沙门杆氏菌属分为a~z、o51~o63、o65~o67共有42组。已发现26个菌组、161个血清型。使人类致病的沙门氏杆菌大多属于a~e组。O抗原刺激机体主要产生IgM抗体。
2)H抗原(鞭毛抗原)
H抗原存在于鞭毛中,不耐热,化学成分为蛋白质,其抗原性可以乙醇被所破坏。
H抗原可分为两相 :第1相:为特异相,用小写英文字母表示,a~z,z以后则从z1、z2……,已编到z83。第2相:为非特异相以阿拉伯数字表示,共7种。
具有第1相和第2相H抗原的细菌称为双相菌,大多数沙门氏菌属于此类;仅有一相者称单相菌,如肠炎沙门氏菌。每一组沙门氏杆菌根据H抗原不同,可进一步分种或型。极少数无鞭毛菌两相抗原都不具有,称为无相菌,如鸡白痢沙门氏菌。H抗原刺激机体主要产生IgG抗体。
3)Vi抗原(包膜抗原)
少数沙门氏菌,如伤寒沙门氏菌、丙型副伤寒沙门氏菌的新分离菌株,常具有这种包膜抗原,经过几次传代、60℃热处理或石炭酸处理后容易消失。
- 上一篇:2013年全国食物中毒事件死亡人数比上年减少25.3% 2014/2/23
- 下一篇:沙门氏菌感染成为2013年美国第4大传染病 2014/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