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尔通体病的认识
巴尔通体(Bartonella)是一群革兰氏阴性、氧化酶阴性、营养条件要求苛刻的兼性细胞内寄生的需氧杆菌,作为新发及老传染病的病原体,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再次肆虐人类,并以新的形式表现出来。1905年,秘鲁医生Alberto Barton在血液中发现人类巴尔通体病(Bartonellae disease)Oroya热的致病因子;1919年,Battistini,Naguchi等分离出该病原体;为纪念Barton,将这种微生物命名为杆菌样巴尔通体(B.bacilliformis)。
1984年版《伯杰氏系统细菌学手册》中,巴尔通体与罗莎利马体同属于立克次体目,仅包括杆菌样巴尔通体1个种。1993年,Brenner等[2]根据16SrRNA基因序列同源性分析、DNA杂交以及G+C含量,将原立克次体科中的罗莎利马体属(包括五日热、万森、汉赛和伊丽莎白罗莎利马体属)与巴尔通体属合并,并重新命名为巴尔通体,并将巴尔通体从立克次体目移出。1995年,BirtlesRJ等。根据表型和基因型建议将格拉汉体属与巴尔通体属合并;根据16SrRNA基因序列种系发生分析,种间的同源性大于98%,属变形菌纲,a2亚群与其同源性较高的细菌有根癌土壤杆菌和布鲁菌等。
近年来,由于分子生物学方法的应用,巴尔通体由一种衍变为数种,目前巴尔通体已包括19个种及亚种,证明对人类有致病性的巴尔通体主要有五日热巴尔通体(B.quintana)、汉赛巴尔通体(B.henselae)、伊丽莎白巴尔通体(B.elizabethae)、克氏巴尔通体(B.clarridgeiae)和杆菌样巴尔通体(B.bacilliformis),而且随着深入广泛的研究,将会有更多新的病原被发现。
- 上一篇:全市出现手足口病已超4000例5~7月为广州手足口病高发期 2014/4/22
- 下一篇:猫抓病 2014/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