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屠呦呦对抗疟疾的艰难路程
这株看似平淡无奇的小草蕴含着拯救生命的神奇功效一样,屠呦呦以自己朴实无华的人生,为人类健康送上了一份巨大的“礼物”。
作为新中国培养的第一批大学生,195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医学院药学专业的屠呦呦被分配到当时的中医研究院(后为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之后又被选派系统学习了中医。中西兼备的知识结构,奠定了屠呦呦在青蒿素研究中的特有的优势,“两年半的培训让我发现了中医的奇妙和可贵,以及站在人类和宇宙的高度的哲学思辨之美。”屠呦呦对中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这时的中国正在遭受可怕疾病的侵袭。疟疾,这种古老的疾病,一直是人类健康的大敌。上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我国大范围疟疾爆发,发病人数超过1000万,1970年发病率高达平均每万人就有296.1人患疟疾,是解放后发病率最高的一年。
不仅是国内,在越南战场上,1965年驻越美军的疟疾发病率高达50%,越南人民军的疟疾病员超过了战场伤员,原有的抗疟药物产生抗药,疟疾成了战场上“杀手”。美国为抗击疟疾,成立了疟疾委员会,大量增加研究经费,到1972年,美国华尔特里德研究员就已筛选了21.4万种化合物,依然没有得到新结构类型的抗疟药。
鉴于防治恶性疟疾药物研制的紧迫性和艰巨性,1967年我国启动了旨在抗击疟疾等流行病的秘密科研工程,并将召开会议的时间5月23日定名为项目代号——“523”。之后,全国7个省市、几十个单位、600多位科研人员参与其中。攻关迅速展开,到1969年,筛选的化合物和包括青蒿素在内的中草药,多达万余种,但结果并不理想。
当时只是研究实习员的屠呦呦,凭借着过人的中西医知识和科研能力,被选派为科研组组长,加入了抗疟队伍,从此一生结缘。
“战场”
从上万种的化合物和植物中寻找新药有效成分,难度可想而知。
屠呦呦从本草研究开始,收集整理文献、典籍,查阅群众献方,请教中医老、老专家,仅仅3个月,就收集了包括内服、外用、植物、动物、矿物药在内的2000多个方药,其中就包括青蒿。
- 上一篇:广州防禽流感 每月休市三天 2017/1/10
- 下一篇:混吃感冒药差点送命 201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