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处置首例输入性寨卡病毒感染病例
传染病全球化传播没有例外、豁免的角落。去年2月,寨卡病毒首次从域外输入我国以后,质检总局及时出台科学有效的口岸防控质控机制,并且对WHO公布的本地病例传播国家或地区名录实时更新,作为指定入境口岸依法依规管控的基础。此后,国内一些省份被寨卡病毒“殃及”,外向型经济高度发达、一直“幸免”的江苏最终一年后被“破零”,寨卡病毒首次从万里之外的“娘家”厄瓜多尔光临了该省“劳务之乡”南通市,再次警示形形色色的病原体依托发达的国际贸易和涉外劳务等载体能够随时“渗入”到全球各个角落绝不是空洞的理论,“地球村”也不可能存在对传染病“免疫”的所谓“天堂”,“瘟君”不经意间就可能突如其来。
“长期、常态化”的核心是应急要素,需要厚植、随时导入。近年来,口岸重大传染病防控实践实战表明,“应急有常态、有应必急”是前提,只要新发、再发传染源没有明确消除、传播途径未彻底阻断、易感人群无关键防护,常态“准备战”、应急“阻击战”、长期“持久战”就是口岸防控的“中心思想”,“常态有应急、有急必应”才是最终落脚归位。去年11月18日,WHO宣布寨卡病毒导致的新生儿小头症以及其他神经系统疾病等不再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随着寨卡流行态势趋缓,国内输入进入“零星”状态,去年12月22日,国家卫计委决定终止应对寨卡病毒疫情应急联防联控机制;基于寨卡病毒仍旧是一个重大的、持续的公共卫生挑战,经由口岸输入以及流入归属地不可能“归零”的风险意识与问题导向,今年初,质检总局适时出台口岸防控常态化长期反应机制,以更加科学合理的管理模式强化对国际旅行者“无干扰”性检疫监测,依据此技术方案运行框架,固化的常态模式下“江苏首例”可界定为“常态化首例”,应急状态下的反应机制及时导入到常态监测,该病例得以科学管控。
归属地输入性传染病宜纳入国境检疫疾病谱管控范畴。据了解,该病例4月29日在国境口岸入境监测时并未有任何症状体征,寨卡病毒潜伏期、口岸红外瞬时监测局限性、患者未觉初发症状以及其他因素影响等都可能造成表征延缓,该病例即是在流入归属地后,次日凌晨开始出现发热、全身皮疹、结膜炎、咽痛、关节疼痛等非特异性临床症状,符合寨卡病毒感染后发病时序规律。近年来的监测实践中,检验检疫部门意识到重大疫情应急状态下“关口前移”能够最大限度早期发现病例,而常态情况下“检疫后移”作为补充监测措施则可最大范围发现各种类型输入性病例。因此,归属地输入病例纳为国境检疫管控范畴,“口岸与归属地”双向管控模式大有裨益,既是更新累积输入性“原始”疾病谱的实际需要,也是完善入境口岸监测体系的重要实证参考。此外,该病例输入时值初夏各类蚊虫滋生之时,其国境检疫学意义对强化社区层面爱国卫生运动管理,指导区域性伊蚊等重点媒介消杀、防止疫点“外扩”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是WHO口岸卫生检疫核心能力的延升。
- 上一篇:专家:诺如病毒三天可自愈 一般无须特殊治疗 2017/5/26
- 下一篇:广州5月9地登革热传播风险高 前往这些地方要注意防蚊 2017/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