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革热病流行是否与气候有关?
早在今年6月,广东的广州、珠海等地已发现输入性登革热病例。进入9月登革热病例呈激增的势头,广东、广西、福建都出现登革热病例。据广东省卫生计生委网站通报,截至9月26日零时,今年广东全省共有登革热累计确诊病例(含输入病例)9161例。广西、福建也出现数十例登革热病例。
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在我国主要通过白纹伊蚊,也就是通常俗称的“花蚊子”叮咬传播。我国登革热流行区主要位于热带、亚热带的广东、广西、福建、台湾等地。
全球变暖的大趋势和不断增加的输入病例被认为是登革热在中国暴发而且流行范围不断扩大的原因。“因为登革病毒是蚊媒病毒,在夏秋季这些地区的温度、湿度适宜蚊虫生长繁殖,凡是有助于蚊虫密度增大的影响因素,都有可能增加登革病毒感染和流行暴发的机会,气候的因素肯定是存在的。”海南医学院热带医学与检验医学院免疫学教研室副教授裴华说。
而针对裴华的看法,中国疾病控制中心传染病所研究员、973项目气候变化与健康首席科学家刘起勇做出了肯定回应。在刘起勇的研究中发现,登革热是气候敏感疾病之一,这类主要由媒介生物传播的疾病,其特点是传播媒介(蚊虫)、病源以及感染人群对气候较敏感。
随着全球变暖,温度升高使得我国蚊虫的地理分布不断向北、向西扩展。“高纬度地区气温低,以前一般没有蚊虫,由于气候变暖,也变得适合蚊虫生存。”刘起勇说。调查发现白纹伊蚊不断突破它的西北边界,在如沈阳以北以及甘肃某些县等原本没有白纹伊蚊的地区,已经发现了这种蚊虫。近几年的研究表明,中国登革热的主要传播媒介白纹伊蚊主要分布在年平均气温高于11.8℃的区域。
除此之外,降水也是影响登革热传播很重要的气候因素之一,因为蚊虫从卵、幼虫、蛹直到孵化都存活在水中,潮湿多雨的地方容易滋生蚊虫。“白纹伊蚊属于家栖蚊种,喜在小片积水中产卵繁殖。部分居民比较偏爱养水生花草,这些地方很容易滋生蚊虫。伊蚊可借助交通工具扩散传播,如轮船上的防碰撞的轮胎等易存积水之处,能够将境外的蚊子引入广州。”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预防控制处研究员殷文武说。
研究表明,温度和湿度与登革热病毒的传播呈现正相关,风速与登革热的传播呈现负相关。“登革病毒适合在热带、亚热带地区,高温高湿的时间段延长,媒介蚊虫和病毒的繁殖期延长,病毒在人、蚊之间的循环周期缩短,循环频次增加,登革热流行强度增加,意味着更多的人群感染病例涌现。”刘起勇说。
而风速与登革热的传播呈现负相关,是因为高风速会对蚊子的飞行造成影响,从而降低蚊子的存活率和密度。比如强台风不仅会大量消灭成蚊,还会破坏蚊虫滋生地,短期内会抑制登革热流行,但也应注意台风过后形成的滋生地,可能有利于数周后的登革热流行和暴发。
- 上一篇:广东未公布登革热最新数据 预计确诊病例万人左右 2014/9/28
- 下一篇:继广东爆发登革热疫情之后 广西、福建通报数十例病例 2014/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