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Contact
搜索   Search
你的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行业新闻

广东拟于2020年全面消灭疟疾

发布时间:2016-12-30 15:17:34      浏览次数:

据了解,早在2010年,原卫生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等13个部门就联合印发了《中国消除疟疾行动计划(2010-2020年)》,提出到2020年全国实现消除疟疾目标。2010年10月,原广东省卫生厅、发展改革委、教育厅等11个部门联合印发了《广东省消除疟疾实施方案》(粤卫〔2010〕182号),提出到2018年全省达到消除疟疾目标。自消除疟疾工作启动以来,全省消除疟疾工作进展整体顺利,约70%的流行县通过了消除疟疾考核评估。2010-2015年,全省仅中山市报告1例长潜伏期的三日疟复发病例,无其他本地感染病例报告;但境外输入性疟疾病例持续增加,2015年全省报告输入性疟疾病例108例。

对此,省卫计委相关负责人表示,2016-2020年是全省消除疟疾的关键时期,接下来首先将强化重点地区工作,阻断本地疟疾传播。 具体而言,就是在广州、深圳等重点地区,通过加强三道防线建设,到2018年所有口岸地区实现无输入继发感染疟疾病例。 其中,第一道防线是,在所有口岸所在区保持最前沿医疗机构的疟疾诊治能力,加强口岸所在区疾控中心的疟疾病例实验室复核、流行病学个案调查和疫点调查与快速处置能力。以口岸为单位,对境外疟疾流行区入境的、不明原因发热病人全部进行疟原虫血检或RDT筛查。

第二道防线是强化口岸疟疾防治咨询服务。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加强职责范围内跨境流动人员疟疾防治知识宣教和输入性疟疾病例发现,一旦发现输入性疟疾病例及时向当地卫生部门通报。

第三道防线则是加强检验检疫机构与疾控机构的合作,做到信息共享,共同培训专业人员,减少疟疾病例输入。

另外,对于珠三角及劳务输出东南亚、非洲较多地区,将强化病例发现、管理和疫点处置,到2018年继续保持无本地和继发感染疟疾病例。并完善疟疾疫情直报网络,确保24小时内报告疟疾病例。医院属地疾控中心流调人员,3天内必须对个案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并写出流调报告。

此外,还将强化疫点处置。病例居住地所在县级疾控中心应当在7天内,对有传播媒介的疫点开展处置工作,包括对疫点200米半径内所有居民进行主动病例侦查、对病户及四邻进行杀虫剂室内滞留喷洒。

(新闻加点料)

什么是疟疾

疟疾艾滋病、结核病被认为是全球最重要的三大公共卫生问题。它广泛流行于热带、亚热带及温带边缘地区,是重要的蚊媒传染病。其中寄生于人体的有间日疟原虫(Plasmodium.vivax)简称Pv、恶性疟原虫(Plasmodium.falciparum)简称Pf、三日疟原虫(Plasmodium.malariae)简称Pm、及卵型疟原虫(Plasmodium.ovale)简称Po四种,分别引起间日疟、恶性疟、三日疟和卵型疟。近几年广东省已没有本地感染的的疟疾病例,监测发现的疟疾病人全为输入性,大多来自非洲,少量来自东南亚国家。

疟原虫的发育繁殖需要经过无性生殖与有性生殖两个世代,分别在脊椎动物和媒介按蚊两个宿主体内交替进行。四种人体疟原虫的生活史基本相似,均分为红细胞外期、红细胞内期和孢子增殖期三期。人为中间宿主,蚊为终宿主。

疟疾传播媒介是按蚊。中华按蚊、嗜人按蚊、微小按蚊、大劣按蚊和日月潭按蚊是传播疟疾的主要媒介。广东省的传播媒介主要是嗜人按蚊、微小按蚊、中华按蚊和日月潭按蚊。

人体对各种疟原虫普遍易感,非疟区人群进入疟区比疟区人群更易感染疟疾。人对疟原虫的不同阶段都有一定的先天抵抗力。除先天性抵抗力外,人感染疟原虫后普遍会得到一定的获得性免疫,但维持时间不是很长,感染次数越多,免疫力则相对增加。

疟疾病人的主要临床症状包括:发冷、发热(体温超过37.5 ),并伴有畏寒、头痛,但无其它上呼吸道和消化道症状,热型具有典型的周期性发作特征、出汗;肝脾肿大;贫血。诊断依据是:临床症状明显;最近(15-20天内)来自疟区或到过疟区;曾于疟疾传播季节在疟疾流行区住宿或有输血史;血涂片查见疟原虫;用抗疟药治疗并证实有效等。

疟疾预防:根据按蚊的吸血活动主要在晚上进行的特点,对无免疫力的医务人员或密切接触者,主要加强自我防护,坚持做到不露宿,正确使用蚊帐,尽量避免被按蚊叮咬。必要时可口服预防药或药物浸帐进行防护。为了避免蚊虫叮咬,到现场(特别是野外)工作尽量不穿短袖衣裤,必要时在手脚处涂上驱蚊油。对无免疫力的人员在进入流行严重的疫区时,可预先口服2片氯喹,以后每10天口服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