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简称河南省疾控中心寄防所)于2005年由原有的蠕虫病防治科、原虫病防治科及消毒杀虫科三个科室合并而成立。
目前河南省寄防所共有24人,有博士1名,硕士5人,其中有9人具有副高以上职称。寄防所主要职责包括:1、掌握全省寄生虫病的分布区域、流行程度、流行因素和发病情况。2、按照上级要求,结合我省实际,制定全省寄生虫病防治规划,提出不同时期的防治策略及详细的防治计划。3、组织、指导基层开展全省寄生虫病的调查与防治工作。4、根据防治工作需要,提出阶段科研工作重点,拟定科研计划,并组织有关科研项目的实施。5、做好与省内、外有关单位的科研与防治协作。6、培训基层寄生虫病防治专业技术人员。7、引进先进技术,推广寄生虫病防治研究工作的先进经验。8、消除和杀灭外环境中的病原体和媒介生物,切断传播途径,防止传染病的传播,消除媒介生物的危害,保护人民的身体健康。
9、开展寄生虫病的门诊诊治工作。
目前实验室有脉冲场电泳仪、PCR仪、高速冷冻离心机、纯水处理器、自动凝胶成像仪、臭氧测定仪、蛋白纯化仪、生物安全柜、二氧化碳培养箱、荧光显微镜、酶标仪、酶标仪洗板机、OLYMPUS
UV-C显微光学共聚焦成像系统等仪器,可以开展疟疾、溶组织内阿米巴、囊虫、旋毛虫、血吸虫、肺吸虫、包虫、丝虫及各种肠道线虫的检测和诊断工作,同时具有开展动物实验、寄生虫基因测序、重要病媒生物的药物敏感性测定、媒介生物的种类鉴定和形态分析、媒介生物标本的制作与保存等科研工作的条件。
经过多年的努力工作,寄防所的在寄生虫防治及消毒杀虫方面取得了诸多成绩:
一、人体寄生虫防治 河南省是人体寄生虫病危害较大的省份,1988~1992年全省首次人体寄生虫分布调查,在39个县(市)164个点的85557人中,共发现28种人体寄生虫,受感染人数55601人,总感染率为64.99%,推算感染人数约5538.5万,仅蛔虫感染率就高达41.45%。经十几年的肠道寄生虫病防治,为全面了解各地的防治效果和肠道线虫的感染现状,并为我省乃至国家今后的防治规划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我省于2002~2004年在17个县(市)51个点调查25
894人,查出肠道寄生虫感染者3873例,总感染率为14.96%。查出虫种29种。
二、疟疾防治 河南是我国疟疾严重流行省份之一,1970年全省范围内大流行,发病人数超过1300万,全省50%以上的县(市)发病率在10%以上。1971年后采取综合性措施进行持续防治,发病逐年减少,到1979年全省发病率降至0.61%,有效地控制了疟疾在全省的流行。
1983年,卫生部颁发了基本消灭疟疾县(市)标准,全省以基本消灭疟疾考核工作为动力,全面推动疟防工作的深入发展。1992年全省仅报告疟疾318例,发病率低于1/10万,全省实现了基本消灭疟疾。
河南信阳东部一带曾有恶性疟流行,1983年在39个乡发现病例1928例,1984年扩大到50个乡200万人口的范围,病例增加到2922例,局部暴发点发病率高达35.50%。1985年开始实施杀虫剂喷洒来控制媒介按蚊,使病例迅速减少,1986年降为80例,1987年为5例。1988年至今未再发现恶性疟病例和病原携带者。主要传播媒介嗜人按蚊得到了有效控制。
1993年以来,全省控制了多处局部暴发流行后,抗疟成果进一步得到有效巩固。
由于受周边疟疾疫情上升的影响,我省近2年疟疾疫情处于波动态势。2006年共发生疟疾5090例,发病率为5.19/十万,较2005年的2304例上升120.92%。其中商丘市发病3270例,较上年的806例上升了305.71%。商丘市发病占全省数的64.24%。
在卫生厅的高度重视下,中心采取超常规措施,迅速遏制了疫情的进一步蔓延趋势,今后应加强监测和各项措施的落实。
根据疫情报告,2007年全省共发生疟疾3743例,较2006年同期的4061例下降7.83%。桐柏、夏邑、永城、唐河、邓州、新野、平桥、浉河、泌阳、鲁山、商水、社旗、南召、方城和淮滨15个重点县(市、区)共发生疟疾3404例,占全省疟疾发病总数的90.97%,较2006年的3801例同期对比下降10.44%。这些数字都说明,今年超常规的抗疟措施发挥了明显作用,可以说措施得当,组织到位,各级参与,齐抓共管是今年疟疾上升势头得到有效遏制的宝贵经验。
三、丝虫病防治 河南省曾是我国丝虫病流行较严重的省份之一,流行于71个县市,防治前有微丝蚴血症者200余万,慢性丝虫病患者50余万,严重危害着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我省自1954年在信阳发现微丝蚴血症者后,几代丝防工作者经过50年的艰苦努力,坚持“科研先导,科学防治”的原则,积极依靠科技进步,采取以消灭传染源为主的综合性防治措施,于1987年以村为单位人群微丝蚴率降至1%以下,达到了基本消灭丝虫病标准,经过10余年的净化监测和零点监测于2004年实现了全省消灭丝虫病的目标。
丝虫病的被消灭药盐的普治为主要措施,而其质控最为关键,在防治之初我们就率先建立了甲基红、溴麝香草酚蓝海群生药盐定性测定方法,方法简便易行易于操作,为海盐的质量监控起到了关键性作用,本方法已编入国家《丝虫病防治手册》,在全国丝虫病防治中得到了广泛应用。由于我国《丝虫病防治手册》已被世界卫生组织推广全球应用,本方法也将在全世界丝虫病防治中发挥作用。另外调查工作中还发明了许多简单、新型、价廉的检查方法,如沙盆插片脱染法、铁条回形针悬吊脱染法、改良染色架染色盒法等等。还创新了质量监控方法,如镜检速度要求每人每天不能超过80~100张血片。并采取了初检阴性片30%复检、每人双片双检、不定时插入阳性复验片等。为全省快速、保质完成调查提供了重要保障,并节约了大量调查资金。
四、消毒杀虫工作 20世纪70年代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了昆虫调查,基本摸清了我省病媒昆虫的虫种、分布和危害,为开展病媒昆虫的防治奠定了基础。80年代重点开展病媒昆虫的防治研究,并指导重点地市开展社区的消灭害虫工作,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90年代以来顺应形势的变化及时将工作重点转移到消毒方面,按照《消毒管理办法》指导各市开展对医院、托幼机构等的消毒监测和病媒生物的种群密度监测,以及对辖区内消毒相关产品的监督管理。
五、科学研究获奖情况
1.河南省消除丝虫病防治研究.2007年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2.旋毛虫病免疫预防研究.1996年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996年获河南省医药卫生厅科技成果一等奖
3.河南省阻断班氏丝虫病传播和消灭的研究.1996年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996年获驻马店地区科技进步一等奖
4.旋毛虫病的免疫诊断及其在河南的流行特征.1996年获河南省医药卫生科技成果二等奖
5.河南省人群隐孢子虫病的流行及防治研究.1999年或河南省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
6.河南省人群人芽囊原虫的流行特征及其防治研究.2002年获河南省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
7.宿主肠腔内环境与人芽囊原虫易感性的研究.2008年获河南省教育厅科学技术一等奖
8.嗜人按蚊地区疟疾流行潜势及控制暴发流行的研究。2007年获中华医学科技三等奖。
多年以来我所注重与国家及各省寄生虫防治工作者的学术交流和防治经验探讨和研究,同时也多次派所内业务骨干前往欧美国家进行相互的学术交流和学习,2011年2月我所张红卫博士应美国CDC的邀请前往进行为期一年的学术交流和课题项目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