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Contact
搜索   Search
你的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行业新闻

专家:广东登革热疫情或与长期化学灭蚊有关

发布时间:2014-10-16 9:37:25      浏览次数:

感染登革热的病例在广东省持续增长,截至10月15日零时,2014年全省共有20个地级市累计报告登革热病例33793例。为切断蚊媒传播疾病途径,该省多年来展开的大规模长期灭蚊行动引发争议。广州市汇城害虫防治有限公司总工程师伍明亮10月15日对澎湃新闻称,当地爆发登革热系长期进行化学灭蚊的结果。

他告诉澎湃新闻, 大规模不科学的化学药剂灭蚊,导致蚊子产生抗药性,更糟糕的是,蚊子的天敌被误杀,造成蚊虫生长更加猖獗,“我们灭蚊的方法已经到了必须反思的时刻”。这位从事昆虫生态研究和害虫防治的工程师10月14日还撰文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广东省爱卫办主任许立凡15日向澎湃新闻表示,他基本赞同伍明亮的分析,但目前尚无直接证据证明爆发登革热系长期进行化学灭蚊的结果。“尽管我们一直在宣传要进行科学灭蚊,着力手段也是以铲除蚊虫孳生地为主,而不是打药,但是从基层实践的情况来看,确实有过度用药的情况,在这次登革热爆发的过程中,这样的情况会更突出”。

“打药灭蚊是政治任务”

据许立凡介绍,广州市每个街道办均设有消毒站,消毒站负责公共区域的灭蚊虫工作,而小区内部则由物业公司、单位或个人负责。

伍明亮所在公司负责承包广州一小区的灭蚊虫工作已长达14年。根据伍明亮工作小区的合同要求,不论有蚊无蚊,不论冬天夏天,每周一次在小区内全面喷施菊酯类化学药剂灭蚊,此外,小区的绿化维护每月两次全面喷施化学药剂杀虫。长期以来,随着蚊子越来越难灭,使用的化学药剂就越用越高级,浓度越用越高。

“现在的浓度是过去一到两倍,但是喷药上去发现没办法把蚊子打下来” 。让伍明亮更担忧的是,以前小区绿化带有很多蜘蛛挂网捕抓蚊子,现在蜘蛛消失了,除了癞蛤蟆外,很少见到有益动物。“失去了自然天敌的控制,灭蚊单独依赖化学药剂,造成恶性循环,越是打药蚊子越多。”

但不管是政府部门、物业公司还是消杀公司,对化学药剂都非常青睐。“因为见效快,一喷上去蚊子就死,政府部门灭蚊虫的业绩显而易见,物业公司这样也省事,消杀公司就更好了,多用化学药剂赚钱多,环境才是最大的受害者。” 伍明亮称。

在此次防控登革热的灭蚊环节中,许立凡对澎湃新闻称,防控蚊虫主要采取铲除孳生地控制幼虫和打药消灭成虫两种手段,对严重地区进行每周一次的消杀,其他地区两周一次,多以化学药剂菊酯类为主。

“省市一级部门多次强调要以铲除蚊虫孳生地为主,光靠打药,杀死了1000只还会有10000只出来,这不是最基本的防控措施。”许立凡说。

尽管广东省级防控部门多次重申这一观点并召集人员进行培训,在用药浓度、用药频率、用药种类交替等方面都有明确规定,但在实施层面却颇为棘手。追求见效最快,“打药”无疑是最显而易见的方式。许立凡还称,因为今年情况特殊,一些环卫工人或基层不具备消杀经验的人员,经简单培训后也被安排到灭蚊岗位上,技能参差不齐,化学药剂过度使用的情况较往年会更突出。

许立凡对此表示担忧,“今年用药过多,明年蚊虫的抗药性会更明显。”

伍明亮在文中透露,“曾有清远山区向我司求购一吨除虫菊酯,该地还没有登革热,是上级要求天天灭蚊,我说最好不打药,或打生物药剂。她却说这是爱国卫生运动……当下,打药灭蚊是政治任务。”

蚊子或将卷土重来

白纹伊蚊和埃及伊蚊是登革病毒已知仅有的传播媒介,我国大部分地区是由白纹伊蚊传播。目前对登革热的防治思路包括“隔离重症登革热患者”和“灭蚊以切断传播途径”,但我国还没有登革热疫苗。

华南农业大学昆虫系教授陆永跃告诉澎湃新闻,在这次登革热疫情爆发过程中,如果能够在初期监控到病毒传播的信息,进行有效的防蚊措施,情况会得到遏制。现在对抗登革热处于应急状态,用药量大、用药频率高等情况非常突出,这可能导致环境遭受污染、蚊虫产生抗药性,更值得警惕的是蚊虫的再猖獗性,即现在消灭,今后卷土重来时会更加严重。

许立凡介绍,目前传播登革热病毒的伊蚊在抗药性上面体现不明显,他与陆永跃均表示,目前尚无直接证据证明爆发登革热系长期进行化学灭蚊的结果,但不可忽视的是,化学灭蚊给整个生态带来的危害是长久的。

历史上,广州地区登革热疫情最为严重的情形发生在1995年,全年病例数为5300多例。今年的数据已经远超上述历史记录,14日,广州病例达到28477例。按照目前每天新增约千例的速度,广州将很快逼近3万例大关。与广州最为邻近的佛山报告病例为2896例,紧排其后。


陆永跃认为,这种长间隔、多数量的爆发“是累积的结果,说明过去将近十年间相关部门对防控登革热的方式没有足够重视”。

据他介绍,目前害虫综合治理(IPM)理论是一个应对虫害防治的有利措施,即保护生态环境,充分发挥自然天敌对害虫危害的控制作用,尽量营造一个有利于天敌而不利于害虫的环境。此外,允许一定数量害虫的存在,在必要时才考虑使用化学药剂,以谋求最大的生态效益和最大的经济效益。

而现在,“一出现蚊虫就联系到要打药,这是我们防控虫害的认识误区,打药一般是最后的环节,不得不打再去进行。”伍明亮称。